人們習慣於大坑現有的生態步道景觀,卻未曾對歷史上的大坑人文典故有所著墨,只知那座逢甲橋是通往大坑圓環楓香的重要隘道,卻不知何以命名為「逢甲」?而菸樓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與人們的刻意遺忘,也早已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客家族群由新社遷入大坑,漳籍人士在軍功寮定居,大坑開發史是一部族群融合史,北管戲曲的世代傳承,媽祖信仰的不同起源,軍福宮的傳統廟宇建築之美;太子樓褪盡的風華,正覺寺八卦灶的先人智慧,還有丘逢甲與孫立人將軍的故事等。大坑山區曾是文風鼎盛之地,但開啟國內私人講學風氣之光、掌牧民先生當年講學的「麗澤草堂」及一手籌建的「麗澤圖書館」,近幾年來卻因乏人整理,煙沒在荒煙蔓草間。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台中的菸葉,即將消失於人間的記憶中,所剩無幾的菸樓經歷921之後,更是僅存不多;最早期的菸葉是以日曬方式乾燥,俗稱「黑菸仔」,其品質較差,大正年間,引進大阪式菸樓,燻烤方式俗稱(紅菸仔),也是目前留下的太子樓、菸仔寮。

資料來源:

台中市政府出版品、大坑文化協會

資料整理:

陳韋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