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仁由來][育仁校史][建校故事]

創建由來

 

育仁小學的校舍是由天主教比利時「聖母聖心會」神父募款起造,彰化田中「耶穌聖心修女會」掌理校務。1949年,聖母聖心會的神父隨著政府的播遷來到台灣,韓德力神父在會長高尚德神父的派遣下,於1959年首先到三民路主教座堂擔任副本堂神父的工作。當時三民路主教座堂的轄區包含雙十路,韓神父在雙十路走動時,深深感覺到需要增建一座教堂及一所天主教的小學,來發揚天主教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於是獲得會長高尚德神父的首肯,開始國外募款的工作,所以,育仁小學的創校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育仁1967年創校後校務蒸蒸日上,但積極辦學的神父修女們更關注到一批因當時政府教學資源有限而成為被社會冷落的一群學齡兒童,為了照顧這群不一樣的孩子,好讓這些孩子能同樣享有受教的機會,於是育仁在1971年成立全省最早附設啟智班的私立小學,其目的是要將耶穌「容孩近我」的大愛發揚光大,重視生命、關懷生命,引導他們發揮天主所賦予的價值。每朵花都有其獨特的香味,每片葉皆有其特殊的形狀,雖然這群「不一樣的孩子」在智能上有所限制,但生命中卻有不同的潛力等待發掘。

一手開創育仁的神父及修女

國外修會創建育仁後由本地教會接辦

育仁小學在歷任校長的領導及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下,在董事會、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家長會的關懷中成長茁壯。而聖母聖心會的服務政策之一是「所創設的機構一到成熟階段後,即轉移給本地的教會,將人力轉移到更需要的地方」,所以在民國七十六年育仁完全由中國修女來管理,比籍聖母聖心會「暫時性」的奉獻風格給台灣教會很大的啟發。

    育仁之所以會有今天這樣的規模成就,都是前人努力奉獻所累積得來的,外國籍的神父,憑著耶穌基督犧牲奉獻的精神,以及對台灣的熱愛,一磚一瓦的將育仁校舍興建起來;而國外的友人及學生,雖然不太了解這個距離他們非常遙遠的東方國家,但他們卻非常樂意的把手上的零用金,捐獻給神父及老師口中那些非常需要幫助的台灣小朋友。今天育仁已從幼苗成長成一棵大樹,我們今日能夠安心的在這棵大樹下乘涼、蔽蔭,是得利於前人的努力,我們真該珍惜。常言道「天主有兩個住所,其一是在天堂,其二在慈善及富有同情者的手中」,感謝眾人的愛,感謝上帝的賜與。

校名由來

 

  在學校的命名上,王永清神父認為「仁」是教會的基本精神,「哪裡有仁,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天主的所在」,再者都是聖母聖心會創辦的學校理當有一個字相同,因此培仁、懷仁、崇仁、育仁、裕仁等名字都在考慮之中,最後以「育仁」跟教育的本質最為接近而名之,育仁小學的校名也因此確定下來。

育仁校徽

校徽上的十字架

 

十字架代表耶穌的博愛,縱的線是天人之間的和諧,橫的線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兩線相交是敬愛天主,汎愛眾人的意思。育仁的老師本著耶穌的精神,耐心的教導,培育出寬仁有愛心的小孩。

校徽上的六道光芒

 

代表六育--德、智、體、群、美、聖育的光芒四射,成己達人。

校徽上的一雙手

 

厚實的雙手孕育德、智、體、群、美、聖六育均衡的孩子,使他們有知書達禮的美德,解答問題的智慧,健康快樂的個性,合群善良的習性,盡善盡美的人生。
六育臻於成熟,開花、結果之後,種子成材成林,小蟲變天使,這是教育工作者所樂見!但「不要忘了,是時間使種子成林,小蟲變天使」。願大家共勉。

育仁校歌


資料來源:育仁校史室

資料整理:林毅芸

[育仁由來][育仁校史][ 建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