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沙灣砲台是位於現在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民族英雄墓的對面山上。這是一座清代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為了防範英軍進犯雞籠(今基隆),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由中國人設計安裝的砲台,對於台灣的海防貢獻極大。 |
|
這是位於淡水河口左岸山坡地上的紅毛城,原名叫聖多明哥,是西班牙人在明崇禎二年(西元一六二九年)所建,後來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紅毛城就落入荷蘭人手中,由於當時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而稱之為紅毛城。 |
|
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命令建造台北府城,於光緒六年造竣,城周一千五百餘丈,闢有五門、城樓建於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前後,日據初期城垣被毀,現僅有北門尚存有原貌。 |
|
台北艋舺龍山寺位於廣州街二一一號,這是台北的名剎,而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曾經過多次整修,現貌是在日據時期請了泉州有名的匠師王益順修建,現今殿宇是光復後重建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的雕鑿精細,技巧高超,具有很高的民間工藝水準。 |
|
位於台北縣板橋市西北隅的『林家花園』,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係林本源宅第的一部份。 |
|
位於新竹縣北埔鄉的『金廣福義聯扮社』,是清道光年間,由廣東客籍墾民姜秀鑿等共同成立的一個開墾的組織。 |
|
『開台進士』鄭用錫,是台灣歸清版圖以來,台灣土生人士中第一位考上進士的人,他的祖父是從福建金門移民到苗栗縣的後龍鎮,鄭家發跡以後,搬遷到竹塹城,由於是台灣的首位進士,聲名名震全台。 |
|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龍山里金門巷的龍山寺,在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由鹿港的泉州郊商集資興建,供奉的佛主是從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龍寺分靈而來,所用的建材跟建築都是來自泉州。 |
|
彰化孔子廟是於清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二六年由當時的知縣張鎬所創建。 |
|
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是台灣珍藏最豐富的一座古剎。 |
|
座落於台中縣霧峰鄉的林家宅第,分為頂厝、下厝、萊園三大部分,下厝是清代福建水陸提督林文察的故居,頂厝士林文察之弟林文欽的住宅,萊園則是頂厝的部分庭園。 |
|
王得祿的祖父自江西移往台灣,是現今嘉義太保鄉人,初隨總兵柴大紀出征攻林爽文立功,其後改調水師平定蔡牽之亂,清廷詔任浙江提督,升子爵,封太子少保,死後追封伯爵太子太保,為有清一代,土生台灣人士中官位最高者,因而民間看作是神秘人物,至今仍然有許多有關他的種種傳說。 |
|
這是位於澎湖西嶼鄉外安村的西台古堡。光緒年間,中法戰後議和,清廷改派劉銘傳為巡撫籌畫防務,擇地建了十座砲台,西嶼古堡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砲台的正面入口築有雙重拱門,前門洞上方鑲嵌李鴻章親題的「西嶼西台」石額,砲台內部,分布許多拱頂、隧道四通八達,隧道兩側的磚砌房間是官兵起居之所。一旦發生戰況,官兵可以在隧道內往來聯絡。 |
|
澎湖天后官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十九號,相傳建於明代初年,是全台灣最早創建的廟宇,原名叫做娘媽宮或稱媽祖宮。 |
|
漁翁島位於澎湖三大島的最西面,控制著澎湖灣的入口,自古以來即為澎湖對外的屏障,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澎湖通判謝維祺奉台灣知府蔣元樞之命,建七級石塔,每夜點燃燈光照耀海上,指示航行船隻,為台灣地區最古老的燈塔。 |
|
學甲慈濟宮創建於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奉祀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移民的守護神--保生大帝。 |
|
赤崁樓位於今台南市中區民族路二一二號,是荷蘭人在明永曆七年(西元一六五三年)著手建造的政廳,原來的名稱叫普魯民遮城。 |
|
早年與赤崁樓閣著內海台江遙遙相對的安平古堡,是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二十八號,是台灣最古的城堡殘跡。 |
|
『億載金城』設在台南市安平區的金城里,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為防日人,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為鞏固安平海防,奏請清廷批准,請了法國工程師來設計建築的大砲台。 |
|
明永曆十九年,也就是西元一六六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的世子延平嗣王鄭經,在金台南市中區南門路二號,興建台灣地區第一座孔廟,為國子監,在此考進士,從此台灣文風大盛,改為台灣府學稱全台首學,歸清版圖後稱為全台首學。 孔廟初建時只有大成殿,歸清以後經多次整修擴建,才有宏大的規模。整個建築群,包括東廡、西廡,後殿崇聖祠,殿前櫺星門。 |
|
祀典武廟位於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二九號,是明朝永曆年間初建,清朝康熙年間擴建,雍正五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二七年列入祀典,故稱為祀典武廟。 |
|
位於台南市中區永福路的大天后宮,原來是明寧靖王朱術桂的故居。寧靖王是明太祖九世孫,永曆十八年(西元一六六四年),自荊州輾轉來台,投靠鄭氏,鄭氏就蓋了這間王府給他居住,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所以他自稱這間王府叫『一元子亭園』。 |
|
五妃廟是位於台南市中區五妃街,是墓與廟結合的建築。明永曆三十七年,也就是西元一六八三年,明將劉國軒兵敗,與滿清議降,明寧靖王朱術桂決定以身殉國,妾袁氏、王氏、婢秀姑、梅姐、荷姐五人,投環從殉全節,死後合葬於桂子山。 |
|
鳳山舊縣城位於現在的高雄市左營區,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鳳山知縣劉光泗開始築土城,周圍長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外有護城河,寬一丈,深八尺,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的時候,又在城門上各建大砲一座。 |
|
高雄市本名打狗,又名打鼓,遠在明朝末年就已經成為南台灣有名的海港,荷據時期,荷蘭人曾開闢打狗到荷蘭東印度巴達維亞之間的航線,益增打狗的重要性。 |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 http://edu.ocac.go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