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哲學家認為,既然地球是球形的,那麼南半球應有類似北半球的氣候帶,在與北半球陸地相對稱的位置上,也應有大陸存在才對。因此,新大陸發現不久後,西元一五OO年代所繪製的地圖上,就有所謂「未來的南方大陸」。自十五世紀以來,南極大陸也一直是冒險家的目標,也因此而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英國探險家科克前後三次的太平洋航海中,確定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即使存在所謂的南極大陸,也應該是在南緯六十度以南的地域。

  白色大陸南極是地球上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這裡,熱能無法聚集,太陽的輻射能量有百分之八十被冰和雪反射掉,內陸地區的平均溫度即使在最溫暖的季節也只有攝氏零下二十度至三十度。

  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南極大陸和澳洲及南美大陸是連成一塊的,稱為岡瓦納大陸,是從盤古超大陸分裂出來的。從發現的化石可以得知,當時的南極大陸氣候相當溫暖,如今卻成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對於地球的氣候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塊酷寒的大陸現在由於某些原因而倍受矚目,那就是其上空平流層的臭氧大量減少,形成所謂的臭氧洞,原本以為只是局部的現象,但現在卻以被視為和全球性臭氧層的破壞有關,或許,地球盡頭的南極大陸,對地球的危機是最敏感的。

極地渦旋和PSCs的回饋機制

   除PSCs外,南極另一種與臭氧洞之形成有關的氣候特徵,是所謂的「極地渦旋」。

  極地渦旋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在每年的五、六月間,也就是在南極冬季開始時,經由強烈的冷氣團環流所形成的渦旋,這種現象會一直持續到大約11月,溫度回升時,極地渦旋才會消解。

  由於形成極地渦旋的冷氣團風速強勁,因此渦旋內部的空氣會與周圍的大氣完全隔離,而從低緯度地區所吹來溫暖而富含臭氧的空氣,便無法進入渦旋,使得內部溫度無法回升,而有助生成PSCs,造成臭氧分解,同時,能吸收紫外線輻射,使大氣溫暖的臭氧被分解,氣溫下降,又促進了PSCs的生成,也使低溫的極地渦旋更穩定。

  這種渦旋和PSCs互相回饋的機制,使南極臭氧含量在每年大約十月達到最低點,之後隨著溫度回升渦旋瓦解,PSCs也隨之消融,南極臭氧量方才逐漸回升。